名师大讲堂|沈阳师范大学杨宝林教授莅临我校开展讲座《文墨相兼—书法家的最高追求》

来源:书法学院 责编: 文玉、郭松 发布时间:2025-04-09 浏览量:367

杨宝林

笔名杨抱朴,毕业于吉林大学,书法文献学博士。国家二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议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国家社科基金同行评议专家。辽宁省高校书法研究会主席、“辽宁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艺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曾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第八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第八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一等奖、第十二届辽宁省政府奖、第三届辽宁省书法兰亭奖、首届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

 

4月8日下午,沈阳师范大学杨宝林教授莅临我校,在公德楼107为学校师生带来了题为《文墨相兼—书法家的最高追求》的精彩讲座,讲座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现场座无虚席,共同聆听书法艺术专家的深邃见解。

讲座伊始,杨宝林教授便提出了“文墨相兼”这一核心概念。他追溯历史,指出书法与文学紧密相连,书法大家往往也是文学高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仅书法技艺登峰造极,其文章更是文采斐然,展现出独特的魏晋风度。书法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笔墨是外在表现,而文学内涵则是内在灵魂,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书法艺术的深厚底蕴。

谈及当代书法现状,杨宝林教授表示,文墨相背离的现象日益凸显。许多书法家过于注重技法的训练,追求形式上的创新与视觉冲击,却忽视了文学素养的提升,作品虽在笔墨技巧上精湛娴熟,但缺乏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沦为空洞的笔墨展示。比如一些书法作品内容多为他人诗词,书法家自身对文字缺乏深刻理解,书写时只是机械复制,无法传达文字背后的情感与意境,使得书法艺术失去了其本应承载的文化传承功能。

 

杨宝林教授还与现场师生探讨了书法中德与艺、技与道的关系,他强调,德是艺的基础,艺是德的展现。一个真正的书法家,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更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人文情怀。德艺双馨才能赋予作品以生命力和感染力,而技与道则是书法学习与创作过程中的两个层面,技是基础,通过不断练习掌握笔法、结构、章法等技巧;道是境界,是对书法艺术本质和文化内涵的深刻领悟,只有将技提升到道的层面,才能达到文墨相兼的艺术高度。他举例颜真卿的书法笔力雄浑、气势磅礴,其背后是他刚正不阿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文化修养,完美诠释了德艺、技道的融合。

在如何实现文墨相兼的探讨中,杨宝林教授给出了具体的途径与方法。他表示,在文学修养方面,书法家要广泛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包括诗词、散文、历史等,汲取文学养分,提升自身的审美和文化品位。同时,尝试进行文学创作,如写诗、填词、撰写书法评论等,将自身感悟融入文字之中,以便在书写时更好地传达情感。在书法实践方面,要注重对传统经典的研习,深入理解古人书法的笔法、结构和气韵,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此外,还应积极参与文化交流活动,拓宽视野,与其他艺术家相互学习,丰富创作灵感。

此次讲座内容丰富、见解深刻,为师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与思考机会。讲座通过对“文墨相兼”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让广大师生深刻认识到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其学习不应仅仅局限于笔墨技巧的展现,更应承载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只有追求文墨相兼,才能使书法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让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郭松/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