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学院涠洲岛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圆满完成

责编: 发布时间:2021-11-03 浏览量:903

为丰富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内容,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2021年10月19日-10月23日,人文教育学院作为我校第一批开展涠洲岛综合实践教学活动的学院,在校、院领导及师生们的相互配合与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此次实践调研活动。本次涠洲岛教学实践活动由副校长王斌和刘朝雄督查指导、我院党总支部书记刘承初、副院长李水亮、动画与传媒学院院长庞定坤等老师领队。人文教育学院部分老师以及汉语言文学专业、哲学专业、艺教专业全体学生参与本次涠洲岛综合实践教学活动。

19日清晨,参与本次实践教学活动的全体师生在西校区北门集合,按班级乘车去往码头。中午十二点,全体师生顺利抵达涠洲岛。19日教学活动安排主要是驻地采风,小范围自由行,让学生自主了解当地人文风情,搜集相关学习资料。

 

(学生在校门口有序乘车)

(学生在码头等待安检)

19日晚,参与本次综合实践教学活动的领导及教师在驻地就本次实践教学活动的安全、纪律、教学计划等内容做了详细安排。副校长王斌、刘朝雄、我院党支部书记刘承初、副院长李水亮、马院副院长庞定坤以及分管教学与疫情防控工作的张广科、周晓敏等老师分别就本次活动的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教学安排及疫情防控相关工作做了详细说明。全体教师在领导们的统筹安排下负责管理、指导学生。

                    
(全体教师在驻地开会)


           

20日,在刘承初书记和李水亮副院长的带领下,汉语言文学专业2020级同学和哲学专业学生参观了红色广场。在红色广场,师生们聆听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姜献生教授关于《收复涠洲》的讲座。姜教授指出,涠洲岛西邻越南,东望雷州半岛,北临北海市,南濒海南岛,具有重要军事战略意义,正是涠洲岛的重要地理位置,才有了后来有关涠洲岛的革命事迹。姜教授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故事为引,讲述了三四十年代光复涠洲与解放涠洲的红色故事,将曾经发生在涠洲岛这片土地上的浴血奋战的故事娓娓道来,使师生们深刻认识到今日之繁华,皆是昔日英烈、人民与我党共同努力的结果。涠洲解放的意义不仅在于缴获了汽车、机枪、步枪、电报机等重要物资,更在于使我党军队获得了陆军布海作战的经验,扫清了海上障碍,为解放海南岛做好军事准备。

姜教授希望同学们要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发扬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姜献生教授在红色广场讲述关于涠洲岛的红色故事)


( 同学们在红色广场调研学习)

在烈士革命纪念碑旁边的大榕树下,我院陈敢教授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做了题为《散文写作浅谈》的专题讲座。陈教授从散文定义、散文类型、散文题材、散文表现对象、散文的写作要点、一篇优秀散文的写作要求等方面对散文写作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陈教授认为一篇好的散文首先应满足以下要求:情感真挚、选材合理、语言晓畅、蕴含深度哲理、透视人性的复杂性、反映生活的真谛。同学们仰望着烈士纪念碑,聆听着陈教授的讲座,在微风不躁、秋光明媚的红色广场忆先辈舍生忘死之义,悟文学创作之道。

(陈敢教授在烈士纪念碑下做《散文写作浅谈》讲座)

同一时间段,我院艺术教育专业的同学在唐道明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于鳄鱼山景区开启了他们的“写生之旅”。久居学院教室的同学们初次“解放双眼”,他们与自然天地为伴、与海洋风光为伍,用心感受大自然的风情、聆听大海的声音。风趣幽默的唐老师,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大家传递他对于美术的见解,在同学们作画之时给予细心点评,让同学们对构图、线条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艺术教育专业的同学们在实践中与自然对话,将自然物语书于纸墨。岩石间忙碌的身影与海浪,阳光相融,构成了最美丽的人文风景画。

(艺教专业同学在鳄鱼山景区写生)

为使艺教专业音乐方向的同学们深入了解涠洲岛的民歌文化,学院邀请了一位九十四岁的退休老教师为同学们讲述了关于涠洲岛的民歌特色,涠洲岛民歌是当地无数劳动人民在涠洲岛独特的地理条件、历史背景、民俗文化长期浸润下的智慧结晶,表达了当地人民的生活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民歌语言朴素自然,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热情的陈爷爷在即将分别之际还为同学们唱了一首《敖包相会》,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其他地区不同的民歌艺术。此外,同学们还采访了另一位岛内居民,询问涠洲岛民歌的相关问题。了解到在现代都市文化冲击下,岛上的民歌传承发展式微,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在今年十一月将会举办三年一度的妈祖文化旅游节,这将是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那些鲜为人知的当地特色民歌民俗将会再现。

    

20日中午,学院安排谢建猷教授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做了关于汉语方言起源及发展的讲座,谢教授首先讲授了汉语方言的起源,接着以《诗经》中的押韵为例给同学们讲解了汉语的语音标准。谢教授认为汉语方言是经历了几千年的“发明”。尽管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每个区域、省份的方言皆不相同,但中华文化历经千年仍传承下来。谢教授希望同学们在研究汉语方言的同时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将中华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做好文化接班人。

  
(汉语言专业同学认真聆听谢建猷教授的讲座)

21日,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哲学专业师生在刘书记和李副院长的带领下参观了鳄鱼山景区。在鳄鱼山“汤公台”附近,黄南津教授给同学们讲解了刻在“汤公台”上的汤显祖的诗作《阳江避热入海,至涠洲,夜看珠池作,寄郭廉州》以及苏轼的相关诗作。黄教授在逐句分析诗作的同时,给同学们讲述了诗中与北海古代相关的多个历史典故和传说故事,让同学们充分领略了汤显祖、苏轼等文人的心胸气概以及涠洲岛地方的文化底蕴。

              
(黄南津教授在汤公台为同学们作讲座)

黄教授的讲座结束后,同学们有秩序地沿着栈道参观了鳄鱼山景区和附近民居的建筑,实地感受涠洲岛独特的地形地貌与当地文化的结合,并通过查找资料深入了解了涠洲岛火山的相关情况。当天下午,同学们在辅导员和指导教师的组织下,安全有序地步行回到驻地,并将上午考察的情况、创作灵感等写成采风笔记交给指导教师批阅。次日,各班指导教师对同学们的作业进行了点评。从点评的情况看,大部分同学在涠洲岛获得了新鲜的生活体验,采风笔记中记录了涠洲岛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有的同学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对景色进行了个性化描写,有的同学挖掘了当地独特的建筑风格、语言特色等信息,为后续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详实的素材。


(潘家猛老师在天主教堂的庭院为哲学专业同学做讲座)

22日,汉语言文学与哲学专业的同学在李副院长和劳主任的带领下参观了天主教堂。同学们在天主教堂感受海岛人的宗教信仰,回望半个世纪以前教堂初建之时的人文风情,体会涠洲岛兼容并包的文化特色。在天主教堂的庭院里,我院教师潘家猛为哲学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讲授了涠洲岛天主教堂的建立与发展,带领同学们体会岛上居民们的文化传统与宗教意识。

              

(我院师生参观天主教堂 )

22日下午,从天主教堂回到驻地的哲学专业的同学聆听了许素菊教授的讲座。许教授从涠洲岛生态文明的选题引入,为同学们讲解了该选题的素材搜集与写作方式,同时让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调研体会。

         
(许素菊教授为哲学专业学生做讲座)


               

 

“实践出真知”,本次涠洲岛实践调研活动不仅使师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涠洲人文风情,深化大家对海岛生活的认识,还激发了广大师生主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热情、增进了同学、师生之间的友谊,在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中锻炼田野调研与学习的能力,培养广大师生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思想意识和家国情怀。


文字:佘学谦,于金萍 ,杜雨珂,李雪,王薇,张紫馨,訾恺,张馨璟,郑新彤,朱易,成肖贤,邓洋,李旺,杜荣宸,胡正国
摄影:陈贞考,蒋世琦,李欣欣,黄婉婷,陈怡,李香均,于毅,付婉倚
校对:文莹
审核:李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