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学院师生赴南宁开展课程实践考察活动

来源:服装学院 责编: 文玉 发布时间:2025-04-23 浏览量:207

为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民族文化创新设计,近日,服装学院组织2024级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赴南宁开展《少数民族装饰纹样》课程考察。考察通过“博物馆研习+非遗实践”的模式,探索了广西少数民族纹样的文化内涵与现代应用路径,为设计创新注入文化基因。

 

第一站:广西民族博物馆——解码纹样的文化密码

考察首站,我校师生前往广西民族博物馆,学习了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服饰特点与装饰纹样。从壮族的几何菱形纹、瑶族的挑花刺绣,到苗族的银饰图腾,学生通过实物展陈、多媒体影像及场景复原,深入了解了不同民族纹样的象征意义、色彩搭配及工艺技法。

在“霓裳羽衣”专题展厅中,学生学习到民族纹样不仅是审美的载体,更是族群历史、信仰与生活的视觉叙事。侗族服饰上的“太阳纹”,寓意光明与生命,而壮族的“蛙纹”则与农耕文化息息相关。学生通过速写、摄影等方式记录纹样细节,为后续设计积累素材。

学生参观广西民族博物馆采用速写、摄影等方式记录考察信息

 

第二站: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传统与现代的纹样对话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考察师生考察了广西文明发展史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文物,深入了解了纹样演变历程,重点观察了战国铜鼓上的羽人纹、汉代漆器的云气纹等代表性纹样。

在“合浦启航——广西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展览中,玻璃碗、十二面金珠、玛瑙串饰等,生动展现了2000年前广西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繁荣景象。博物馆专家指出,文物上的联珠纹、忍冬纹、藤蔓纹等,与本地壮锦纹样存在明显的交融痕迹,印证了文化融合对纹样发展的深远影响。

学生参观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采用速写、摄影等方式记录考察信息

 

第三站:非遗壮锦工坊——指尖上的文化传承

在非遗壮锦工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壮锦代表性传承人谭湘光为考察师生授课,开展了一堂生动的壮锦文化课。谭湘光大师从壮锦的起源讲述了延续千年的技艺如何承载壮族人民的生活智慧与审美追求。她结合实物分享了如何将传统壮锦元素融入现代时装、家居设计,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在实践环节,谭湘光大师现场教学,指导学生亲手制作壮锦挂件,体验“寸锦寸金”的工艺魅力,让传统技艺变得可触可感。

谭湘光大师讲授壮锦文化课

 

学生动手制作壮锦挂件

 

此次课程考察活动为师生带来了一场生动的民族文化课堂。“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丰富了学生的纹样素材库,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力和创新转化能力,同时为培养兼具文化底蕴和创新思维的设计人才奠定了基础,也为后续的产教融合提供了宝贵经验。